新聞直通

“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時代方位與中國道路”學術研討會成功舉辦

2022-04-19    點擊:

2022年4月18日,亞洲十大信譽網賭網址排名采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召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時代方位與中國道路”學術研討會。20余位來自高等教育和公共管理學界的專家學者通過現場和在線方式,對習近平總書記一年前在清華大學考察時發表的重要講話進行了深入的學習,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世界一流大學的辦學規律、育人規律、治理規律、評價規律等進行了充分的交流。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北京師范大學原校長、中國教育學會原會長鐘秉林、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謝維和、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薛瀾、清華大學文科建設處處長楊永恒、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楊銳、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蔣凱、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張應強、上海交通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劉念才、中國人民大學評價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周光禮、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陳廷柱、華南師范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發展高等研究院院長盧曉中、廣州大學教育學院院長馬鳳岐和亞洲十大信譽網賭網址排名高等教育研究所全體教師和學生代表出席本次研討會。線上3000多名師生和觀眾參加了會議,線上點擊人數超過5萬人次。會議分別由亞洲十大信譽網賭網址排名黨委書記劉惠琴、院長石中英主持。

彭剛副校長致辭

彭剛副校長在會議致辭中高度肯定本次會議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理論體系和指導有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政策實踐上的價值。他指出,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從構建一流大學人才方陣、構建一流大學體系、提高大學原始創新力、堅持開放辦學等方面對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提出了指導意見。一年來,清華大學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及對清華大學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陸續出臺《清華大學2030高層次人才培養》、《清華大學2030創新行動計劃》和《清華大學2030全球戰略》等重要行動方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用實際行動堅定“中國教育是能夠培養出大師來的”。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創新的使命擔當,建設大學創新體系,優化資源配置,著力推進重大戰略任務落地。積極制定全球戰略計劃,推進優質辦學資源海外布局,為世界高等教育貢獻中國大學的經驗和智慧。彭剛強調,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高等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論研究命題和行動指導理念。圖片

劉惠琴主持會議并介紹會議背景

劉惠琴書記主持會議。她表示,2021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清華大學視察并發表重要講話,他的講話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內涵豐富,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指明了方向。習總書記強調,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在正值習總書記講話一周年之際,為深入學習領會、貫徹落實好習總書記講話精神,深入研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規律,特此召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時代方位與中國道路”研討會。

鐘秉林發言

會議主題發言環節,鐘秉林教授從大學辦學實踐出發,強調雙一流建設是一個長期的動態建設過程,推進雙一流建設,要注重處理好一流大學建設與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自主辦學之間的協調關系。一流大學的建設為學科發展提供資源和保障,一流的學科是學校核心競爭力的體現,要積極發揮一流學科在一流大學建設中的帶動輻射作用。要著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學生的質量與創新力是大學和學科世界排名的重要測量維度,要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要推進自主辦學,激發大學內生動力,重點建設學校的主學科、基礎學科、支撐學科、特色學科和交叉學科,形成不同高校獨具特色的“高峰的學科群”。

謝維和發言

謝維和教授回憶了一年前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清華時現場學習總書記講話并參加集體座談會的情景。他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對于中國高等教育能夠培養大師的堅定信心充分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自信、教育自信,也反映出了大學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內涵,即堅持中國大學辦學的自主性,注重人才培養的自主性。他表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教育有沒有這種自主性,是文化自信的基礎,也是教育強國的重要特征之一。清華大學的歷史傳統與校訓精神中蘊含著清華人為國家在世界舞臺上爭取學術獨立、自主辦學的堅定信念。他強調,習近平總書記對于人才培養和大學辦學自主性的要求,對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

薛瀾發言

薛瀾教授對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一流人才方陣”、“一流大學體系”等新概念的內涵進行了闡述與分析。他認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需要關注新時代對多元人才的新需求、現代科技創新的新發展、國際地緣政治的新環境。要進一步反思高等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大學等級森嚴、培養模式單一、地域分布不平衡等問題。他提出了中國一流大學體系建設的四點建議:一是轉變觀念,重新定位高等教育在國家中的發展;二是在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基礎上,給予各類高校更大的自主權;三是政策引領高等教育體系改革優化;四是改革社會觀念,促進社會共識。

楊永恒發言

楊永恒教授從全校文科工作的實踐出發,對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時代方位進行闡述。他認為,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中國國際影響力快速提升,我國需要高等教育體系培養和輸送一批熟悉國際話語體系的人才、專才亮相國際舞臺,積極參與全球治理、講清中國故事,為解決人類共同挑戰作出貢獻。楊永恒認為,當前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仍然面臨路徑依賴、人才培養國際認可度不高等問題,因此針對問題需著力突破,完善大學治理體系,激發創新內驅力,完善學術評價機制,培養高質量國際人才。

石中英發言

石中英教授對習近平總書記十八大以來關于高等教育自信的重要論述進行了學理分析。他從高等教育自信的概念內涵、現實基礎、路徑選擇等三個方面進行了全面剖析。他指出,我國高等教育自信有兩個方面的內涵,一是指教育方面的自信,是高等教育自信的核心內容,二是對我國的政治優勢、制度優勢和文化優勢等的高度認同和充分自信。這兩個方面的自信互為表里、不可分割,共同構成我國高等教育自信。石中英認為,高等教育自信的核心是高等教育自身理念制度和文化模式的自信,并針對樹立和增強高等教育自信提出了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立足于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美好期盼,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制度和現代大學治理體系,堅持古今貫通、中西會通和融合創新的發展道路,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發展的理念、道路、模式和經驗的系統研究研究,加強公眾傳播,促進社會公眾的高等教育價值認同,廣泛參與全球教育治理,弘揚人類共同價值觀等八點建議。

張應強發言

張應強教授從重新定義世界一流大學談起,以高等教育學者布魯貝克和阿什比的理論為方法論,提煉出世界一流大學的三種模式,分別為自然生長型、社會驅動型和國家規劃型,并指出我國世界一流大學是國家規劃型和社會驅動型的“雙結合”。張應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流大學的使命作以闡述,認為中國大學使命的特殊性來源于中國近現代大學特殊的起源,即起源于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危險和現代化浪潮的雙重沖擊之時。新時代要著重關注一流大學的“時代使命”,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世界背景下,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服務于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盧曉中發言

盧曉中教授以“整體”、“動態”、“開放”為關鍵詞,分析新一輪“雙一流”建設的三重關照。“整體”強調學科對大學整體發展的推動作用,要積極發揮“雙一流”學科的示范作用,擴大“雙一流”學科覆蓋面。“動態”強調“雙一流”建設要從遴選與評價制度上切實建立起動態身份。“開放”強調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需堅持“中國特色,融通中外”的思想原則,構建立足本土實踐需求,對標世界一流水平的“雙一流”遴選模式。

周光禮發言

周光禮教授以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中國邏輯為主線,探討新時代下我國大學向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創新高地邁進的重要意義。周光禮指出,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需遵循扎根中國大地、辦世界一流大學的邏輯內涵,同時要警惕在一流大學建設中出現的路徑依賴、人才培養急功近利、知識生產應用導向等三種現象。

楊銳發言

楊銳教授從國際比較視域總結了西方與東亞高等教育的發展現狀。他指出,東亞高等教育發展呈現出勃勃生機,國際學界對華人社會的高等教育發展十分看好,為我國高等教育自信創造了良好的基礎。中西高等教育的關系應該從追趕為主轉向強調自身創新。同時,他提到我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還需回應全球化進程深化中帶來的挑戰,要構建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價值體系。

劉念才發言

劉念才教授的發言聚焦世界一流大學的評價體系,他指出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蓬勃發展,我國學術評價指標也在不斷變化,以適應一流大學建設的新階段。現階段的學術發表數據表明,我國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主要在高精尖指標上,包括重大國際獎項數、全球高被引科學家數、國際權威學術刊物主編數、論文被世界一流大學學者引用比例等。新時代評價體系的目標定位應推進自主建設,重點考核“雙一流”大學引領世界的重大原創新成果,輔之以高精尖指標的動態監測,實施世界一流大學(前列)計劃。

陳廷柱發言

陳廷柱教授針對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落地實踐展開闡述。他提出三點建議,一是應國家之所需,從重要政策文本中尋找高等教育研究問題;二是服務學校之所需,站穩學科腳跟,助推學校走向一流;三是堅持自我革命,集中力量發展確有價值的研究領域;四是走出評估困境,為高等教育發展營造更好的發展環境。

馬鳳岐發言

馬鳳岐教授從歷史和理論的角度剖析了大學的國際性和民族性在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中發揮的作用。他提到,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要在與其他文化互鑒的過程中,增強中華民族意識,用科學的方法和世界的眼光研究中國問題。

蔣凱發言

蔣凱教授表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是一項必不可少的條件。他從理論和實證的角度,剖析和解讀高校辦學自主權的概念內涵與重要意義,并指出建設現代大學制度、建設高等教育強國,需激發高校內生動力,加強大學自主能力建設。

史靜寰發言

史靜寰教授指出,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關鍵要平衡兼顧好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復雜關系來實現,而不能單純只強調某一個方面單一發展。具體來說,就是要平衡好教育的國家屬性和個人屬性,學術的國家屬性和人類屬性。此外,她提出要注意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是一個不斷超越的過程,因為要注重階段性和持續性的目標追求。

李曼麗發言

李曼麗教授指出,歷史上,世界一流大學群體的出現和發展來源于不同大學對于人才培養目標和方法的分歧與不同,因此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重點應回歸知識本位,回歸人才培養本源。同時,李曼麗呼吁新時代一流大學建設要加強教學改革的微觀研究,增強學校層面的改革活力。

Hamish Coates發言

Hamish Coates(寇海明)教授從加強學術創新、增強學術影響力、打造終身學習模式、提升亞洲高等教育領導力四個方面分析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機遇,并呼吁構建亞洲高等教育治理合作聯盟,提升中國高等教育的國際話語地位。

文雯發言

文雯副教授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話語體系,要重塑中西方在學術知識上的關系,要將西方作為方法,西方為我們提供一種重要思想資源,即在一種非排他性的知識論參照和方法論立場中強調中國高等教育本土話語的特性和功能。

與會人員合影留念

會議最后,石中英教授作會議總結,再次代表亞洲十大信譽網賭網址排名對各位專家百忙當中出席本次學術研討會并發表精彩學術見解表示衷心感謝。石中英表示,通過這次會議,大家對習近平總書記4.19講話精神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與理解,對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歷史方位及其具體內涵有了更加具體和豐富的把握,對于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中國道路的必要性、可能性和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切的認識,進一步凝聚了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共識,對于這個過程中所面臨的嚴峻挑戰和重大問題也有了更加客觀和清醒的了解,對于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理論體系建設與實踐探索具有重要的意義。他希望以此次會議為起點,進一步加強清華教研院與各位專家及其所在單位之間的學術聯系,共同為推進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而努力。

Baidu
sogou
成都和泉商贸有限公司